古时候的“使节”可不是指人。知道吗??现在的外交使节特指外交人员或是外交官,或是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使节”又叫“符信”,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受聘于诸侯时,也就是卿大夫被派往诸侯国赴任时,国君要授予他的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是使节。同时,当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或符节。使臣持节,表明持节者是皇帝的代表。尤其当皇帝派使臣出国造访时,持节者不仅代表皇帝,还代表国家。因此“使节”的意义重大。
使臣持节的做法早在汉代就有了,但是起初形状简单。后来经过发展,“使节”根据用途不同,形状也不相同。作为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例如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作为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以竹子为柄,面缀牦牛尾为装饰,故又称庭节。张骞出使西域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苏武牧羊时所持的也是这种使节。
使节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注意“节“的使用。汉代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节的使臣,称“符节令”。此外,中央政府严格禁止任何人伪造“节”,如有查获,严惩不贷。关于“节”的使用,有其演变过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臣均要持节。到唐宋以后,使臣基本不再持节。但是“节”作为权力的象征,依然保留在皇帝出行的队伍之中,并且日趋华丽。这时候“节”的形状和象征意义与秦汉时期的“节”都已相差甚远了。然而不论如何改变,“使节”一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凭证或象征,并非指人。只是在后来的慢慢演化中,“使节”由指物变成了代指出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