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24-10-31 09:22:07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①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黑暗;以前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②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④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他早期革命话动的开始)

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提出: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提出了十六字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 (前提)

含义:武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有反帝意愿,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核心)

含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含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的士地纲领。

评价: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摊翻清朝统治

(2)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性质宪法

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背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尤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斗争:①1913年,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

②1915—1916年反袁复辟,开展护国运动。

③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掀起讨逆运动。

④1917—1918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⑤1920-1922年,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

结局: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失败原因: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主观上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客观条件:①孙中山民主革命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②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④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主观原因:孙中山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实际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律平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切自由及权力;(强调民权普遍性)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后提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增加节制资本,更关注工农的利益)。

(4)评价:

作用: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轰轰隆隆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注: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不同之处: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即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只有一个革命阶段。不同的根源: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