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之——禅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曲 一作:竹)
(俱寂 一作:都寂;但余 一作:惟余)
破山寺:即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到唐代已属古寺。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这一首诗,最被世人所熟知的便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句。
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寄寓了诗人的隐逸之思。然而,其中深长的意韵,我们到底真正了解吗?
小花与你一起来细细品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往往我们简单的理解为:“清晨走入古老的寺庙之中,初升的太阳,照亮了高耸入云的树林。”
但是,我们读诗词,不要轻易地略过一些字。我们来看这一联的对仗关系:
——“清晨”对“初日”;
——“入”对“照”;
——“古寺”对“高林”。
我们来看,为何用了一个“入”字?
这个“入”字,意韵深远……“入”,便是诗人引领着我们踏入古寺的大门,他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景色悠然、宁静而祥和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与尘世隔绝。
这个“入”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让人们远离喧嚣和纷扰,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一个“照”字,更是与“入”字遥相呼应,不仅照亮了高耸入云的树林,还照映出一番佛光普照的景象,更加照亮了你我的内心,让我们寻求到一分宁静。

这里的“高林”为什么不用常见的“深林”,而是用了“高”这个字?
那是因为,“高林”这一词语充满了禅意,在寺庙中,僧徒聚集的处所常用“丛林”一词来指代,也就是寺庙或禅院。因此,“高林”这个词在这里不仅仅是形容树林高大壮观的景象,更隐含着对禅院的赞美,烘托出了充满禅意的深远而又神秘的意境。
此时,我们了解其中的含义之后,再重新读诵这两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首联这一句,通过描绘光照山林的景象,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佛寺圣地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氛围超越了物质,让人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清净,达到了一种悠远深长的精神境界。

接着,我们来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我们刚刚从“入”字,来到了古寺之内。此时,我们已经置身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曲”、“径”、“通”、“幽”,每一个字,都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从字面上,我们来看——
“曲”代表曲折、变化,寓意着人生的坎坷与复杂;
“径”意味着道路,代表了人生的方向和选择;
“通”表示通透、连接,象征着心境的开阔和超脱;
“幽”则描述的是宁静、深远,代表着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而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曲”、“径”、“通”、“幽”并非只是单纯的字眼,它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禅意,引导我们去体验和理解生活的曲折、选择、通透和宁静。

“禅房花木深。”
禅房周围,花木繁茂,绿叶如海,花香如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个“深”字,恰恰反映了寺院环境的清幽和地处僻静深远之地。这种僻静深远之所,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能到达的地方,而是要通过曲折的小径,来通向这一片幽深之处,而禅房前后则花木繁茂,更将这一深邃又宁静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深远而又静谧的环境,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体现了诗人常建本人生性喜好安静,不喜欢被打扰,追求禅悟的内心世界。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间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让鸟儿欢悦地歌唱,让潭水静静地流淌。潭水中倒映着天空,如同一面镜子,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描绘了明媚的山光如何使鸟儿更加欢悦,以及清澈透明的潭水如何使人的心情变得空灵和宁静。
诗人通过“悦”字,描绘鸟儿在明媚的山光中的欢悦,以及“空”字,描写了在潭水中看到美丽的倒影时内心的宁静,成功地传达出了禅宗思想中的“自然”与“静心”的智慧。
这里的“山光”象征着自然的美,而“潭影”则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当人们能够像鸟儿一样,在自然中找到快乐;当人们能够像潭水一样,让内心保持宁静,那么他们就能够达到禅宗所倡导的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平静的境地。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里的“万籁”指的是世间万物发出的所有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鸟鸣等天籁之音。而“俱寂”则表示这些声音都消失了,世界变得非常安静。这种寂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深沉、宁静的寂静,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安宁。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浸在寂静之中,只“余”钟磬悠扬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那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声音,一种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声音。它告诉我们,生活不仅仅是繁华与喧嚣,更有宁静与和谐。
这座古老的“破山寺”,就像一首禅意深深的诗,让我们忘却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真谛,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图片来自互联网,图侵立删)